为什么?

汪仲贤(《上海俗语图说》作者)老先生认为:“旧式商店每晨开了排门以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举起算盘来,呎呎呎的摇上几摇,这就表示‘开盘’了;每晚结账完毕,也要摇摇算盘,就是表示收盘。”

信不信由你。反正现在很多人也许一辈子没用过算盘,也没见过算盘。

其实“盘点”这个词现在也还一直有人在用,月末盘点,年终盘点。也有叫“盘账”、“盘货”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无非是要店里的账物一致,货色要一样一样点过来,账面要一笔一笔对过来,当年对账,无疑也要用到算盘的。

现在还可以听到上海人家里这么说话:“笨头势啊,吤小两笔账盘仔半日也盘弗清爽。”

慢慢地就有了引申义和假借义。

比如,商店大减价,当年也叫“大放盘”。这样,“盘”字有了价格的意思。

再后来,“盘”字还有了“总价”的意思。决定进货或出货的总金额,叫做“定盘子”。

这话现在还在用呢。

小到一间公司,问今年年会准备在哪里开?回答多半是,“那要先看领导定多大的盘子了。”

不过,老底子的商店里是没有明码标价的,卖物事全靠营业员眼头活络,看人落样。

顾客进门,先攀谈几句,一听不是本地口音,价钱就会稍稍抬高。

现在虽然明码标价,情形也还是一样,斩生客几乎就是商业的潜规则。男人去买小菜,菜贩子也会得抬价。

当年,生客就被行内称为“客盘”。

顾名思义,生客叫“客盘”,洋人就叫“洋盘”。隔洋过海而来,更不知道当地行情。

捉“洋盘”从来不偷偷摸摸,而是“明当明”的。100年前,上海戏院的戏单上都公开标明“洋人加倍”。

现在依然如此。

1980年代,我当翻译,陪外宾到城隍庙湖心亭吃茶。会钞时,服务员就“明当明”告诉我,外国人吃茶要收“兑换券”,而且价钿跟别人不一样的噢,侬懂箇。

当年“兑换券”行情是1:1.8,价钿虽非“翻只跟斗”,庶几近焉。

到傍晚,店家结账,隔壁阿二走过来搭讪,问,“老板,今朝生意哪恁啦?”

“今朝灵光,”忍不住地笑,“今朝畀我捉着好几只‘洋盘’唻!”

侪是加倍生意,哪恁覅发。

后来,本地人被斩进,也叫“‘洋盘’畀人捉进。”

小辰光帮家里去排队买年货,家母总要关照一句:“价钿问问清爽,当心畀人家‘洋盘’捉进。”

再到后来,“洋盘”成了一切外行、什么也不懂的代名词,根本不分土人洋人本地人外地人,只要谁“花了瘟生钱,还做阿木林”,谁就是举世公认的“洋盘”。

现在出国方便,吾中土人士终于也可以扬眉吐气地大做一把“洋盘”了。

那么,“洋盘”又是怎么会变成“硬盘”的呢。

起因当然是在网上BBS聊天时,有人先想骂别人外行,什么也不懂,又怕不雅,就用了这个拼音首字母组合“YP”。

被骂者以及旁观者里都有看不懂的,就跟贴:

“什么叫‘YP’?”

始作俑者不想解释,懂的旁观者也不想趟浑水,大家就乱猜。也许有人就直接拼音输入“YP”找答案,首先跳出来的有点搭界的就是“硬盘”了。而且正是网络方兴未艾之时,一切与网络搭界的词正在大踏步走入人们的生活。

于是再跟贴:“是不是硬盘?”

估计始作俑者在偷着乐,还是不愿、不屑也不便解释。

有时候被问急了,就会有人回答一句:“对,就是‘硬盘’。”

烦煞了。

必须声明,这绝非老叟杜撰。2001年到2004年,长达3年的时间里,宽带山、B度贴吧以及一些小社区里时不时就会冒出一段这样的问答来。我都亲眼看到过。

我也看到过有人曾经试图解释,其实“YP”是“洋盘”。但“洋盘”是什么又解释不清楚,而且,那时候市面上已经不太说“洋盘”而改说“冲头”甚至“戆朊”了,不知者还是不相信。

于是,将错就错。

不但“洋盘”一词没有复活,“硬盘”一词反倒流行开来了。

从读音上,一阴一阳,倒也很好白相。

也是,这年头,阴阳颠倒的事又岂止这一桩。

(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