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查查 » 古汉语字典“鸩”文言文意思“鸩”在古汉语中的解释繁体:鴆简化方式:偏旁类推

拼音:zhèn

“鸩”字的古汉语解释 zhèn1.名词 传说中一种有毒的鸟,喜欢吃蛇,羽毛为紫绿色,放在酒中能毒死人。《山海经·中山经》:“其鸟多鷮、多翟,多鸩。”

2.名词 用鸩的毛泡成的毒酒。《汉书·王莽传》:“莽鸩杀孝平帝。”成语有“饮鸩止渴”。

【又】用毒酒杀人。《国语·鲁语上》:“使医鸩之。”

“鸩”国语辞典解释 zhèn名词 1.動物名。一種毒鳥。雄的稱為「運日」 ,雌的稱為「陰諧」 ,喜食蛇蝮。其羽毛紫綠色,有劇毒,泡酒後可以毒死人。 2.毒酒。通「酖」 。例: 「飲鴆止渴」 。 动词用毒酒害人。《國語.魯語上》:「溫之會,晉人執衛成公歸之于周,使醫鴆之,不死,醫亦不誅。」 《三國演義》第二回:「何后嫉妒,鴆殺王美人!」 “鸩”康熙字典解释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直禁切,音沈。說文毒鳥也。玉篇毒鳥食蛇,其羽畫酒,飮之卽死。廣雅鴆鳥。其雄謂之運日,其雌謂之隂諧。廣志鴆形似鷹,大如鶚,毛黑,喙長,食蛇及橡實。晉語置鴆於酒。屈原·離騷吾令鴆爲媒兮,鴆告予以不好。 又鴆有同名殊類者。山海經瑤碧之山有鳥,狀如雉,恆食蜚,名曰鴆。 又通作酖。左傳·閔元年宴安酖毒,不可懷也。註酖與鴆通。 又集韻徒南切,音覃。義同。 又丁紺切,音馾。鳥名。或作𪀩𩾺。相关查询鸷峥怔烝朕赈震畛缜鬒轸桢珍甄针砧贞鸢鹜拯真郑鹬鹏鸥斟镇鸣鸾整+古汉语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