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年号纪年的地区。第一个年号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数,没有年号。此后使用年号纪年的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
中国皇帝在即位时往往会改元,换一个新的年号重新纪元;有的几个皇帝延续使用一个年号,如后周太祖使用“显德”年号,后周世宗、后周恭帝即位后继续沿用“显德”年号。明清以前的皇帝,有的在位时只使用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只使用“贞观”一个年号。有的在位时常常因为各种原因而改元,最少的改元了两次,最多的如武则天,在位16年共改元了十八次。
到了明清两代,改元有了明确的规范性,皇帝终其位而不再改元,除了明英宗及清太宗以外[注 1],都只有一个年号,因此也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嘉靖帝、万历帝、康熙帝、乾隆帝等。
年号的用字,以二字年号最多,也有少数三字、四字者,如王莽用的“始建国”,武则天使用的“万岁通天”等,最长的是六字,如西夏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夏惠宗的“天赐礼盛国庆”。
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2年算起(称作“逾年改元”),也有一些从本年年中算起(称作“当年改元”)。中华民国建立之年起,取消帝制及年号,并使用民国做为纪年,除年份使用民国纪年之外,日期改采与公元相符的表记格式。但期间仍有个别地方政权和起事者使用自己的年号,短暂帝制“复辟”期间,曾在部分地区恢复宣统年号的使用。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至民国38年(1949年)9月30日,中国大陆一直使用民国纪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治理地区废除民国纪年,改采公元纪年至今。
本列表罗列了中国历史地理学及历朝统治范围内,在中国历史上各朝代、地方割据政权、民变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所使用的年号。更详细的年号相关资料,见按朝代区分的年号列表。
目次
编辑
凡例
汉朝 - 西汉 | 新朝及更始 | 东汉
三国 - 曹魏 | 蜀汉 | 孙吴
晋朝 - 西晋 | 东晋
十六国 - 汉赵 | 成汉 | 前凉 | 后赵 | 前燕 | 代 | 前秦 | 后秦 | 后燕 - 西燕 | 西秦 | 后凉 | 南凉 | 南燕 | 西凉 | 夏 | 北燕 | 北凉
南北朝
南朝 - 宋 | 齐 | 梁 | 陈
北朝 - 北魏 | 东魏 | 西魏 | 北齐 | 北周
四夷 - 高句丽 | 柔然 | 高昌
隋朝
唐朝 - 吐蕃 | 于阗 | 渤海以及东丹和定安 | 南诏及大理
五代十国
五代 - 后梁 | 后唐 | 后晋 | 后汉 | 后周
十国 - 吴 | 南唐 | 吴越 | 楚 | 闽 | 南汉 | 前蜀 | 后蜀 | 荆南 | 北汉
宋朝 - 北宋 | 南宋
辽朝 - 西辽
西夏
金朝
元朝
明朝 - 南明
清朝
中华民国
参见 - 注释 - 参考资料 - 引用 - 来源 - 外部链接